资讯 > 导购文章 > 我的路从那个七月流火之日起步

大家说 | 我的路从那个七月流火之日开始起步

摘要:一年一次的高考刚刚结束,我们都曾经经历过这一刻,都有过查询分数时的忐忑、填报志愿时的激动、领取录取通知书时的欣喜。人生从此打开了另一扇门,误打误撞走进一座小径分叉的花园。
 原石 丁祖昱评楼市 

微信图片_20190610135343.jpg


一年一次的高考刚刚结束,我们都曾经经历过这一刻,都有过查询分数时的忐忑、填报志愿时的激动、领取录取通知书时的欣喜。


人生从此打开了另一扇门,误打误撞走进一座小径分叉的花园,个人的选择通往了不同的方向。


今天,地产行业两位被人熟知的IP,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丁长峰、中城新产业投资董事长刘爱明跟我们讲述了他们当年经历的高考,这两位从高考大省江苏走出来,是同龄人,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,距离他们高考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。


往事历历在目,回忆触手可及。个人见证了时代发展的脉络,找到奋斗的航标。


1

 

1

丁长峰:高考分数跟我梦到的几乎一样

 

_20190610135345.jpg

▲ 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 丁长峰


弹指一挥间,已经是过去这么久了。

 

我是1987年考上北大国际政治系的,当时17岁。那年的2月1日,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(CCTV-2)正式开播。

 

我在江苏盐城的一个小镇读书,跟我成绩旗鼓相当的一个女同学,在我们那儿的盐城中学就读,因为成绩的原因,我们都知道彼此。

 

我是一个特别能“focus”的人,读书一直很专注。此前,我们当地能考上如北大清华这样的好学校的学生,基本上都是从盐城中学出来的,我是打破他们“垄断”的第一人。

 

我每天走路去上学,那时候常常去附近一个图书馆借书看,如饥似渴借了很多书,当时感觉这个图书馆很大,长大以后回去发现,其实很小。

 

金庸的书就是那时候启蒙的。我当时北京都没去过,南京也没去过。

 

但是我当时成绩很好,几乎每次都是第一,如果哪一次不是第一,我父亲就会被老师叫去谈话,不过不是第一这样的小概率事件,很少很少。

 

我的初中和高中在同一个中学,那是一所古镇学校,有一部分同学走读,还有一部分寄宿生。我现在还记得这古镇的样子和一些细节。

 

这是一所尤其普通的中学,一直没有人考上北大、清华。

 

我们那一年,有些不一般。有两个考上北大的,一个清华。我是全市第一名。印象中,我作文得了满分,这一点比考了第一名更有意思些。

 

考试跟今天也不一样,没有这么隆重,我们自己去城里的招待所住宿,每天走路去考试,都没有父母陪同的想法。

 

考完了,我后来有一次做梦,梦到了我的分数,这个分数跟我最后的分数几乎是一样的,这个细节我至今都记得。

 

我们先填志愿后考试,我当时特别尊重的一个语文老师,建议我考北大,选国政专业,纯粹因为当时比较崇拜周恩来。

 

在北大的第一年对我很是难熬,从小城市到北京,有巨大的反差,后来慢慢慢慢就好了起来。

 

司徒雷登的校训对我有潜在的影响:“因真理,得自由,以服务”。如此简洁而深刻的校训始终是我的一个梦想,走着走着,仿佛远了,又仿佛近了。

 

在北大求学第一年的时候,读了一套《走向未来》丛书,这套书也让我记忆深刻。大学时候,最激动人心的故事就是深圳特区跟海南,所以大学毕业之后一年就去了深圳工作。

 

那是一个思想启蒙的年代,高考确实是改变许多人命运的一条路径。

 

我也没有想到,从1987年开始,我离开家乡,去了北京、深圳、沈阳、大连、上海工作,走了一程又一程,北大的烙印始终是我的一个标签。

  

两年前,我参加了北大八七级入学30年的纪念活动,全年级2000多人回来了小一半,我们这群人都受益于读书,受益于“精神自由,兼容并包”的精神。

 

昨日种种,皆成今我。


 

2


刘爱明:专业调配让我一脚踏入了房地产


中城新产业投资董事长 刘爱明

 

1986年,我参加了高考,最好的那版《西游记》就是那一年播出的。

 

当时很初生牛犊。清华是我的第一志愿,第二志愿填了浙江大学。

 

我一路成绩都很好,年级数一数二的样子,考的时候没发挥好,最后高考的成绩大概排到了全班第五的样子。


但是,我们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,淮安中学。


当时先填志愿再考试。我胆子也大,没多考虑就填了清华大学。当时的第一志愿是无线电专业,后来被调配到土木工程专业。


大时代背景下,我们都是普通人。1986年,国家通过了土地管理法,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。


人生充满了戏剧性,这一阴阳差错,就跟房地产有了不解之缘。


考的过程跟今天的衡水中学很相似,天没亮就出来跑步,冬天很冷,天也没亮,也还是要跑步。


考完的那个月就一直在家里,度过了一个无所事事的夏天,没想到后来就那么忙,再没那么空闲过。


7月底,8月初分数出来的,后来就知道,能去清华读书了。父母陪着去了北京,校园真大,要骑脚踏车。


当时还不会讲普通话,想了想带了一本新华字典就去了。一个宿舍五个北方人,就我一个南方人,一个学期下来,完完全全适应了。


我是考试型的人,如果不读书,也没想过要做些别的。这么下来就在清华读了七年书,本科加研究生。感觉大学跟高中没什么太大的区别,就是老老实实读书。


有一次过年没回家,大年初一也还在学校读书,印象很深,是在“三教”。


除了读书,清华给我最大的教育是要跑步,当时大喇叭一响,就在校园里跑步,口号是: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。


清华校友会有个房地产分会,前两年我开始带着这些小伙伴们一起跑步,没多加思索就把群名叫做“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”,换个赛道继续前行。


我们土木工程系的还出了不少诗人。从我个人体会来讲,有这么多优秀的校友,还是愿意更努力一些。


在清华园呆了七年,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的校训,我践行了几十年。


从我个人来看,大学教育是弥合人生鸿沟的桥梁,也是弥合地域差异的桥梁。


这一路,得到比付出多。


— END —


订阅关注
上海理想家俱乐部官方微信平台
上海房价点评网官方微信平台